稻曲病重点在水稻破口前5~7天用药预防
稻曲病病菌以菌核、厚垣孢子在土壤、稻种和其他基地或寄主上越冬,次年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为初侵染源,侵染水稻引发病害。水稻孕穗期是易感病期,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是稻曲病厚垣孢子的主要侵染时期。水稻破口后9~12天即灌浆期开始发病,发病过程表现为先急后缓,在前期有一个发病高峰,一般危害稻穗上的个别谷粒。
生产上防治水稻稻曲病,以预防性用药为主,发病后较难用药治疗。预防稻曲病发生,关键要根据该病的发生规律,在水稻破口前5~7天用药,用药过早或过迟防效均会下降。水稻破口前5~7天是一个倒推的时间,一般可以掌握在水稻叶枕平(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相平)后3天左右,大概在剑叶叶鞘超出倒二叶叶鞘1厘米左右时用药;也可以以全田三分之一茎蘖的剑叶全部抽出为施药时间,此时距水稻抽穗约有7天。防治稻曲病,可以选用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己唑醇、腈苯唑等三唑类,碱式硫酸铜、琥胶肥酸铜、络氨铜等铜制剂,嘧菌酯、肟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以及咪鲜胺、井冈霉素等单剂;或者选用肟菌·戊唑醇(“拿敌稳”等)、啶氧·丙环唑(“法砣”等)、苯甲·丙环唑(“爱苗”等)、烯肟·戊唑醇、咪铜·氟环唑等混配剂。
穗颈瘟重点在水稻破口初期用药预防
水稻穗颈在始穗期最易感染稻瘟病,这是因为水稻始穗后叶鞘松弛,为稻瘟病病菌侵入开了方便之门,同时穗轴刚伸长时穗颈部位比较幼嫩,是稻株最薄弱的地方,病菌容易侵入,抽穗6天后穗颈部组织逐渐老健,抗病性增强,病菌不易侵入引起发病。水稻穗颈瘟一般在抽穗后10天左右开始显症,不同田块的水稻显症时间受温度影响有一定差异,一般齐穗后20天左右田间病情趋于稳定。
防治水稻穗颈瘟,一般掌握在水稻破口初期(破口5%左右)首次用药,间隔5~7天(齐穗期)再用一次药,抽穗扬花期阴雨天多、水稻抽穗期拉长时,间隔5~7天用第3次药。适用药有三环唑、春雷霉素、稻瘟灵、稻瘟酰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结合防治稻曲病,可将首次用药的时间提早到水稻破口前5~7天,但要使用三环唑、稻瘟酰胺、春雷霉素等内吸性强、持效期长、对穗颈瘟防效好的药,并用足药量。
兼治稻曲病和穗颈瘟不要单用己唑醇
己唑醇是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对真菌尤其是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引起的病害有广谱性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内吸传导性强,持效期长。该药适期足量施用对稻曲病有良好防效,一般每亩用纯药4.5~6克,折合每亩用50克/升己唑醇90~120毫升。该药对稻瘟病有一定防效,但不专门用于防治稻瘟病。在水稻破口前5~7天结合防治稻曲病用药防治穗颈瘟,宜将己唑醇与三环唑、春雷霉素、稻瘟酰胺等有内吸传导性的药混用。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