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褐条病致稻叶生褐色条斑
发布日期:2021-06-09 作者:江苏农业科技报 方雅琴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又称细菌性心腐病,由燕麦假单胞菌或丁香假单胞菌致病变种引起,主要危害叶片或叶鞘。该病一般发生于秧苗期,发病初期叶片中脉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后逐渐伸长扩大,呈黄褐色或红褐色条斑,严重时病斑可延伸至叶鞘。病株多从第1、第2张叶片开始发病,以后逐渐蔓延到其他叶片。发病重的在一周左右死亡,轻的在叶片上形成褐条而枯黄。发病高峰期一般为3~4叶期,高峰期后未完全枯死的秧苗仍能正常生长。在浸水情况下,秧苗心叶先出现水渍状斑,后形成心腐,植株枯黄。所有病部用手挤压,都有乳白色至淡黄色浑浊的菌液流出。在自然情况下,病斑表面也常有乳白色菌脓溢出。病株一般比健株高,无效分蘖多。病田大面积发病时有腥臭味。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病菌可在病残体或病种子上越冬,借水流、暴风雨传播蔓延,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特别是秧苗受伤或受淹后发病重。高温高湿、阴雨天多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高秆品种比矮秆品种抗病。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发生没有细菌性条斑病那么快速和严重,避免秧苗淹水和田间湿度长时间过大,基本能控制该病发生。发病后可用噻霉酮、噻唑锌等药防治,适用药与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的药相同。由于细菌性褐条病可由水稻种子带菌传播,如果种子带菌,播前可用噻唑锌、噻霉酮、氯溴异氰尿酸等药进行种子处理。最好不要在病田育水稻秧苗。带病秸秆腐烂后病菌不能存活,提高水稻秸秆还田质量,使其在育秧前腐烂,有利于减轻该病发生和危害。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