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水稻二化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发布日期:2019-03-29 作者: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总站

       二化螟是我省水稻重大害虫之一。由于部分稻区二化螟种群对主治药剂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危害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防控水稻二化螟危害,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和农药减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治理策略

       强化区域治理,主攻抗性二化螟重发区域。坚持综合治理,运用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狠抓越冬代,压低虫口基数;加强虫情监测,抓住关键时节,科学使用高效、低风险农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强度,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保障水稻生产、稻米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治理区域

       单双季混栽区(包括早晚稻混栽区、稻-茭白、稻-玉米、稻-菜混栽区),重点是二化螟对主治药剂产生高水平抗药性的稻区。

主要技术

3.1  监测预警

       加强二化螟越冬基数和发育进度调查,在二化螟发生严重地区增设二化螟的监测点,加强虫情监测,提高预报准确率,确保防控成效。

3.2  农业防治

       (1)减少插花种植。单双季稻混栽区提倡集中连片种植,尽量避免插花种植,减少二化螟桥梁田。

       (2)适期播种。单季稻区视当地实际,适当推迟播种期,宜在520日以后播种,减少二化螟落卵量。

       (3)集中育供秧。推广集中育供秧,做好带药下田,减轻大田防治压力。

       (4)稻桩处理。提倡低茬收割,晚稻收获时尽量降低稻桩高度。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开展稻桩粉碎,减少越冬虫量。

       (5)灌水杀蛹。根据当地测报监测情况,在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对冬闲田、绿肥田进行翻耕,将残留稻桩、稻草翻入土中,并灌水淹没(低茬收割或粉碎稻桩的稻田,也可直接灌深水,淹没稻桩),保持710天,杀灭越冬代虫蛹,降低虫口基数。

3.3  生态调控

       (1)种植诱虫植物。在稻田机耕路两侧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丛间距35米,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减少二化螟在水稻上的着卵量。

       (2)种植显花植物。田埂种植芝麻、大豆或撒播硫华菊、波斯菊、三叶草等显花植物,为天敌提供食料和栖境,提高天敌控害能力。

       (3)田边留草。在田边保留禾本科为主的杂草,为天敌提供栖息地,更好地发挥稻田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3.4  生物防治

       释放赤眼蜂。在稻田二化螟成虫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或螟黄赤眼蜂,间隔35天释放1次,每代视虫情释放23次,每亩每次释放1万头,每亩设置58个释放点,释放点间隔为1012米。蜂卡放置高度以分蘖期高于植株顶端520厘米、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厘米为宜,抛撒型释放器可直接投入田间。

3.5  理化诱控

       性信息素诱杀。从越冬代成虫羽化始期开始,全程应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雄性成虫。大面积连片使用,平均每亩1个性诱捕器,每个性诱捕器间距25米左右,采用外密内疏的布局方法,区域内非稻田同样放置。诱捕器放置高度为诱捕器底部高于地面5080厘米。宜选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长效诱芯,及时更换诱芯。

3.6  科学用药

       (1)重点对象:早稻田和单季稻秧田的一代二化螟、超级稻上集中危害的二代二化螟、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穗期二化螟。

       (2)防治适期:防治二化螟,分蘖期于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时用药,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当代卵盛孵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

3)防治药剂: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Bt)、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等生物药剂,化学农药要根据当地二化螟抗药性水平和药剂筛选结果选用高效、低风险药剂,如:乙多·甲氧虫、阿维·甲虫肼、氯虫苯甲酰胺(高水平抗药性稻区慎用)。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一季水稻多次单一使用同一药剂,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慎重使用有机磷类农药。施药时可在药液中加入有机硅、d-柠檬烯、激健等助剂,增强药剂粘着、扩散和渗透性能,提高药效,减少农药用量。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