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等4个技术方案
发布日期:2019-04-04 作者: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为了贯彻落实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河南省2019年防病治虫保丰收行动方案》(豫农种植)[2019]17号)有关要求,全面做好2019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扎实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省站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2019年河南省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2019年河南省花生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2019年河南省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2019年河南省东亚飞蝗防控技术方案》,并于201941日予以印发,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落实。

 2019年河南省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玉米是我省重要粮食作物,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障碍因素,主要有玉米螟、玉米蓟马、粘虫、棉铃虫、二点委夜蛾、地下害虫、玉米褐斑病、玉米南方锈病等。为切实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实现农药减量增效,保障玉米生产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玉米螟、粘虫、棉铃虫、地下害虫、二点委夜蛾、南方锈病、小斑病、褐斑病等“四虫四病”,防治处置率9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使用面积。

二、防控策略

       针对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重点病虫害,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融合,实施秸秆粉碎还田、选用抗耐病虫品种,种子处理、苗期病虫害防治、赤眼蜂防螟和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实现节本增效,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三、不同生育期防控重点

       播种期:地下害虫、蓟马、苗枯病、瘤黑粉病、根腐病、粗缩病等病虫。

       苗期:二代粘虫、二点委夜蛾、棉铃虫、灰飞虱、甜菜夜蛾等病虫。

       大喇叭口期至灌浆期:玉米螟、棉铃虫、粘虫、蚜虫、玉米南方锈病、小斑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穗腐病、青枯病、茎基腐病、大斑病等病虫。

四、防控技术措施

       (一)主要病虫防治技术

       1  玉米螟: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越冬虫源基数;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或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酰肼等杀虫剂喷施。

       2  地下害虫、蓟马、蚜虫、灰飞虱、甜菜夜蛾、粘虫、棉铃虫等苗期害虫:选用噻虫嗪、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或溴氰虫酰胺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

       3  根腐病、瘤黑粉病和茎腐病等:推广抗(耐)病品种;选用咯菌·精甲霜、苯醚甲环唑或吡唑醚菌酯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

       4  二点委夜蛾: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覆盖物;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噻虫·氟氯氰等杀虫剂喷雾、毒饵诱杀或撒颗粒剂防治。

       5  粘虫: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幼虫3 龄之前施药防治,在粘虫卵孵化初期喷施苏云金杆菌制剂,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防治。或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或乙酰甲胺磷等杀虫剂喷雾防治。

       6  玉米叶斑类病害: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在玉米心叶末期,可用丙环·嘧菌酯、肟菌·戊唑醇、氟唑·福美双或代森铵等杀菌剂喷施,视发病情况710 天再喷1次。褐斑病重发区在玉米810 叶期用药防治。加入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等可减量增效。

       7  玉米蚜虫:选用噻虫嗪、吡虫啉等种衣剂种子处理;玉米抽雄期,蚜虫盛发初期选用噻虫嗪、吡虫啉、溴氰菊酯等药剂喷施防治。

       8  棉铃虫:产卵初期释放螟黄赤眼蜂灭卵,或卵孵化盛期选用苏云金杆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等喷雾防治。

       (二)病虫全程综合防控措施

       1  秸秆处理、深耕灭茬技术。采取秸秆综合利用、粉碎还田、深耕土壤、播前灭茬,压低病虫源基数。

       2  成虫诱杀技术。在害虫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或性诱剂诱杀。

       3  种子处理技术。根据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宜的种衣剂实施种子统一包衣。

       4  苗期害虫防治技术。根据苗期二代粘虫、蓟马、灰飞虱、甜菜夜蛾、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选用适宜的杀虫剂喷雾防治。使用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5  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心叶末期,统一喷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幼虫;根据中后期叶斑病、穗腐病、玉米螟、棉铃虫、粘虫和蚜虫等病虫的发生情况,合理混配杀虫剂和杀菌剂,控制中后期病虫为害。推广使用高秆作物喷雾机和航化作业,提升中后期防控作业能力。

       6  赤眼蜂防虫技术。在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害虫产卵初期至卵盛期,释放赤眼蜂,每亩1.5万至2万头,每亩设置3个至5个释放点,分两次统一释放。

 2019年河南省花生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花生是我省重要油料作物,病虫害是制约花生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以褐斑病、黑斑病、白绢病、茎腐病、根腐病、果腐病、蛴螬、甜菜夜蛾、棉铃虫等病虫危害较重。为切实做好防控工作,实现农药减量增效,保障花生生产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褐斑病、黑斑病、白绢病、茎腐病、根腐病、果腐病、蛴螬、甜菜夜蛾、棉铃虫等病虫,防治处置率9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使用面积。

二、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化田间生态系统,推广抗(耐)病虫品种、健身栽培、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防治技术,提高田间生态控害能力,科学使用高效、低风险农药,推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融合,促进花生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花生生产安全。

三、不同生育期防控重点

       播种期:果腐病、蛴螬、金针虫、蚜虫、蓟马等。

       苗期:甜菜夜蛾、棉铃虫、蚜虫、蓟马、叶螨、青枯病、茎腐病等病虫。

       开花下针期至饱果成熟期:甜菜夜蛾、棉铃虫、白绢病、褐斑病、黑斑病等。

四、防控技术措施

       (一)主要病虫防治技术

       1  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每3年深耕一次;与地下害虫不喜食作物合理轮作;根据田间地下害虫种类,选用吡虫啉、噻虫胺、噻虫嗪或氟腈·毒死蜱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

       2  茎腐病、根腐病等:选用抗(耐)病品种;起垄栽培;选用咯菌腈、唑醚·甲菌灵或精甲·咯·嘧菌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

       3  蓟马、蚜虫等刺吸性害虫:保护利用天敌;选用噻虫嗪、吡虫·毒死蜱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在苗期发生较重时,选用阿维菌素、溴氰菊酯、吡虫啉等杀虫剂喷雾防治。

       4  甜菜夜蛾、棉铃虫:在卵孵盛期,防治棉铃虫可选用苏云金杆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或鱼藤酮等生物制剂喷雾防治;甜菜夜蛾可选用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或苏云金杆菌等生物生物制剂喷雾防治。或在幼虫初孵期,选用灭幼脲、氟虫脲、虫酰肼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氯·甲维盐、溴氰虫酰胺、氯虫·高氯氟等杀虫剂喷雾防治。

       5  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等叶部病害:选用抗病品种;沟渠配套,合理排灌;大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保持合适田间湿度;发病初期,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等喷雾防治,或选用唑醚·氟环唑、啶氧·丙环唑、甲基硫菌灵、多·锰锌等杀菌剂喷雾防治。

       6  白绢病:发现病株后及时清理病株和根部附近土壤,带出田间深埋,防止菌核遗留在田间;在发病初期,选用噻呋酰胺、氟胺·嘧菌酯、噻呋·戊唑醇或氟酰胺等杀菌剂喷雾防治,注意适当加大水量,对准茎基部喷施。

       (二)病虫全程综合防控措施

       1  生态调控技术

       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轮作,起垄栽培;合理排灌,保持合适田间湿度;科学施肥,增强作物长势,提高抗病虫能力;收获后,做好花生秧综合利用,降低病虫基数;每3年深耕1次。

       2  抗逆诱导技术

       防治病虫时,加入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或糠氨基嘌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虫能力。群体大、长势旺的花生田,合理使用多效唑、甲哌鎓、烯效唑或多唑·甲哌鎓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地上部徒长,缩短茎节长度,增强田间通透性和光合作用。

       3  理化诱控技术

       在棉铃虫、甜菜夜蛾、蛴螬等成虫发生盛期,使用杀虫灯、性诱剂、食诱剂等引诱捕杀成虫。

       4  种子处理技术

       因地制宜,选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合理复配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综合防治多种土传、种传病虫害。

       5  苗期防虫技术

       苗期主要防治虫害,在苗期主要是刺吸性口器害虫为害,为害初期,选用适宜杀虫剂喷雾防治。

       6  中后期病虫综防技术

       开花后是多种病虫发生为害的高峰期,根据病虫发生的情况,选用合适的药剂防治,将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农药助剂等科学配方、混合喷洒,综合防治多种病虫害,达到一喷多防,节本增效。

 2019年河南省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预测,2019年我省水稻病虫害总体中度发生,部分病虫害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500万亩次。其中二化螟、纹枯病偏重发生,两迁害虫、稻蓟马、稻瘟病、稻曲病中度发生,局部偏重发生。为了做好 2019 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绿色控害,减药增效。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以健康稻田为基础,优先采用抗(耐)病虫品种、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技术,增强稻田生态系统自然控害能力,降低发生基数。协调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合理使用技术,控制病虫为害。推进绿色防控技术专业化服务,促进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水稻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防控重点

       (一)豫南稻区。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飞虱、稻蓟马,密切关注稻纵卷叶螟、恶苗病。

       (二)沿黄稻区。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密切关注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

四、主推技术

       (一)非化学防治技术

       1  选用抗(耐)性品种。以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稻飞虱为重点,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的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

       2  生态调控。田埂保留功能杂草,种植大豆、芝麻、波斯菊等显花植物,涵养寄生蜂、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等天敌;路边沟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丛距 35 米,减少螟虫种群基数。

       3  农艺措施。(1)翻耕灌水灭蛹。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连片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 710 天,降低虫源基数。(2)健身栽培。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迟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3)清洁田园。收割后立即翻耕,减少再生稻、落谷稻等冬季寄主植物,降低越冬病源虫源基数。

       4  性信息素诱杀。越冬代二化螟成虫蛾期,集中连片使用性信息素,通过群集诱杀或干扰交配减轻为害。选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1个,放置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 5080 cm为宜。

       5  稻螟赤眼蜂控害。二化螟成虫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 23次,间隔 35天,每次每亩放蜂8,00010,000头,均匀放置58个点,高温季节宜在傍晚放蜂,蜂卡放置高度以分蘖期高于植株顶端520 cm、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 cm 为宜。

       6  物理阻隔育秧。在水稻秧苗期,采用2040目防虫网或1520/平方米无纺布全程覆盖,阻隔传病介体昆虫,预防病毒病。

       7  稻鸭共育。水稻分蘖初期,将1520天的雏鸭放入稻田,每亩放鸭1030只,水稻齐穗时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减轻纹枯病、稻飞虱和杂草等发生为害。

       (二)合理用药技术

       1  关键期药剂预防技术

       一是种子处理,预防苗期病虫害。针对苗期恶苗病、稻瘟病、病毒病、稻飞虱、稻蓟马等病虫,选用种子处理剂浸种或拌种。

       二是带药移栽,减少大田前期用药。秧田应用生长调节剂或免疫诱抗剂,培育壮秧。秧苗移栽前23 天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预防螟虫、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和稻叶蝉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三是孕穗末期药剂预防,控害保穗。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根据穗期主攻对象组合用药,预防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2  重大病虫药剂控害技术

       在落实非化学防治和关键期药剂预防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当地重大病虫,根据预测预报和发生实际,推行达标用药控害。

       稻飞虱。豫南稻区重点防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沿黄稻区重点防治白背飞虱、灰飞虱。药剂控害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对孕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以上的稻田施药。

       稻纵卷叶螟。分蘖期百丛水稻束叶尖150个,孕穗后百丛水稻束叶尖60个以上的稻田施药控害。生物农药宜在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施用。

       螟虫。防治二化螟,分蘖期于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时施药,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当代螟卵盛孵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重点防治每亩卵块数达到40块的稻田。

       稻瘟病。防治叶瘟在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预防穗瘟在破口抽穗初期施药,气候适宜病害流行时,间隔7天第2次施药。

       纹枯病。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病株率达15%以上时施药。

       稻曲病。破口前710天(10%水稻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施药预防,如遇多雨天气,7天后第2次施药。

       3  建议用药品种

       种子处理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采用咪鲜胺、氰烯菌酯、乙蒜素浸种;预防秧苗期稻飞虱、稻蓟马及飞虱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等病毒病,采用吡虫啉、毒氟磷等种子处理剂拌种。

大田防治二化螟、大螟,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Bt)、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化学药剂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优先选用Bt、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等微生物农药,化学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等。防治稻飞虱,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防治稻瘟病,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申嗪霉素等生物农药或三环唑、丙硫唑、嘧菌酯等化学药剂。防治纹枯病、稻曲病,采用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A、申嗪霉素等生物药剂或苯甲·丙环唑、氟环唑、咪铜·氟环唑等化学药剂。预防细菌性基腐病、等细菌性病害,选用枯草芽孢杆菌M22、噻霉酮、噻唑锌。预防病毒病,选用毒氟磷、宁南霉素。

       (三)注意事项

       1  性信息素诱杀二化螟、大螟和稻纵卷叶螟,应大面积连片应用,不能将不同害虫性信息素置于同一诱捕器内。

       2  生物农药应适当提前施用,确保药效。

       3  稻虾、稻鱼、稻蟹等农业生态种养区,应慎重选用药剂;水稻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破口抽穗期慎用三唑类杀菌剂,避免药害。

       4  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一季水稻多次单一使用同一药剂。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慎重使用有机磷类农药。

       5  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2019年河南省东亚飞蝗防控技术方案

       东亚飞蝗是具有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重大生物灾害。为有效控制蝗虫灾害,落实《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 (2014-2020 年)》,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蝗虫达标区处置率达100%,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到90%以上,生物防治占70%以上;重点蝗区数字化勘测任务完成75%以上,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的目标。

二、防控策略

       狠治夏蝗、抑制秋蝗,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绿色治蝗技术,抓好突发高密度发生区应急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蝗区生态环境,促进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三、防控措施

       (一)防控重点区域

       重点监测防治区域为黄河滩嫩滩区及新形成的蝗区、库湖 周边飞蝗适生区。

       (二)防治指标与适期

       防治指标为 0.5/m2,防治适期为蝗蝻 34 龄盛期。

       (三)主要技术措施

       1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在中低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在 5/m2以下)、湖库及水源区、自然保护区,使用蝗虫微孢子虫、杀蝗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防治,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可采取牧鸡牧鸭、招引鸟类等进行防治。使用杀蝗绿僵菌防治时,可进行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或大型植保器械喷雾。使用蝗虫 微孢子虫防治时,可单独使用或与昆虫蜕皮抑制剂混合进行防治。

       2  生态控制技术:黄河滩区主要推广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采取蓄水育苇和种植苜蓿、紫穗槐等蝗虫非喜食植物,改造蝗虫孳生地,压缩发生面积,在嫩滩和二滩区搞好垦荒种植和精耕细作,减少蝗虫孳生环境,降低其暴发频率;库区和内涝蝗区结合水位调节,造塘养鱼、养鸭,改造植被条件,抑制蝗虫发生。

       3  化学药剂防治技术:主要在高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5/m2以上)采取化学应急防治。可选用马拉硫磷或高氯·马等农药。在集中连片面积大于500 hm2以上的区域,提倡进行飞机防治,推广GPS飞机导航精准施药技术,可采取隔带式防治。在集中连片面积低于500 hm2的区域,可组织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大型施药器械开展防治。重点推广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芦苇、玉米等高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重点推广烟雾机防治,应选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